
- 點擊量:441
- 發布時間:2016-02-03
金絲楠木古典家具研究之榫卯結構里的平板拼合
我國家具結構有悠久而優良的傳統,至宋代而愈趨成熟。自宋歷明,又經過不斷的改進和發展,各部位的有機組合既提煉到簡單明確,合乎力學原理,又十分重視實用與美觀。材料的使用,力求不悖其本性,善于展顯其長而隱避其短。某些手法在節約用料上頗有成效。這些優點的萃合,使我國家具結構千百年來形成一個精練合理、實用美觀而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完整體系。
舉其大者,傳統家具結構有下列幾個特點,它們主要集中表現在明及清前期的家具上:以立木作支柱,橫木作聯結材,吸取了大木構架和壺門臺座的式樣和手法。跟房屋、臺座一樣,家具的平面、縱的或橫的斷面,除個別變體外,都作四方形。四方形的結體是可變的、不穩定的,但由于傳統家具使用了“攢邊裝板”、 各種各樣的棖子、牙條、牙頭、角牙、短柱及托泥等等,加強了結點的剛度,迫使角度不變,將支架固定起來,消除了結體不穩定的缺憾,同時還能將重量負荷,均勻而又合理地傳遞到腿足上去。各構件之間能夠有機地交代聯結而達到如此的成功,是因為那些互避互讓、但又相輔相成的榫子(南方叫“榫頭”)和卯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更因為使用了質理堅實致密的硬性木材,使匠師們能從心所欲地制造出各種各樣精巧的榫卯來。構件之間,金屬的釘子完全不用,鰾膠粘合也只是一種輔佐手段,憑借榫卯就可以造到上下左右、粗細斜直,聯結合理,面面俱到,工藝精確,扣合嚴密,間不容發,常使人歡喜贊嘆,有天衣無縫之妙。
家具結構,試加歸納,分為以下四類:甲、基本接合;乙、腿足與上部構件的結合;丙、腿足與下部構件的結合;丁、另加的榫銷。當然,本章所涉及的只是明及清前期家具中常見的造法,要求詳備是有困難的。
木材寬度有限,一塊木板不夠寬時便須用兩塊或多塊來拼合。桌案面心或柜門、柜幫等多用薄板拼合,其厚度一般不到2厘米。羅漢床圍子、架幾案面多用厚板拼合,前者厚約3-4厘米,后者厚達7-8厘米。
較簡易的薄板拼合有如現代木工的榫槽與榫舌拼接。考究的則榫舌斷面造成半個銀錠榫式樣,榫槽則用一種“掃膛刨”開出下大上小的槽口,匠師稱之曰“龍鳳榫”。此種造法加大了榫卯的膠合面,可防止拼口上下翹錯,并不使拼板從橫向拉開。
金絲楠木古典家具研究之榫卯結構里的平板拼合
為了進一步防止拼板彎翹,橫著還加“穿帶”,即穿嵌的一面造有梯形長榫的木條。木板背面的帶口及穿帶的梯形長榫均一端稍窄,一端稍寬,名曰“出梢(音shào)”。所以略具梯形,為的是可以貫穿牢緊。出梢要適當,如兩端相差太大,穿帶容易往回竄;如相差太小,乃至沒有出梢,則穿帶不緊,并有從帶口的另一頭穿出去的可能。穿帶以靠近面板的兩端為宜,除極小件外,一般鄰邊的兩根帶各距面板盡端約1 5厘米,中間則視板的長度來定穿帶根數,大約每隔40厘米用穿帶一根為宜.。
我國古代工匠在榫卯結構上的造詣確實不凡,這項寶貴遺產值得我們格外重視,認真地加以整理、研究和總結。即使它對于我們今后的家具設計未必完全適用,還是應當有選擇地去學習繼承。
本文來自:四川巴蜀神木藝術品有限公司,網址:http://www.scbssm.cn/,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四川巴蜀神木藝術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