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楠之歷史,價位
金絲楠之歷史,價位
  • 點擊量:527
  • 發(fā)布時間:2016-05-31

從古至今,金絲楠木以其淡雅的色澤、溫潤的性情、天然的紋路結構和悠然恬淡的清香成為高貴大氣的象征,同時也是歷代帝王、將相的心頭肉、文人、雅士的情之鐘。

縱觀歷史,楠、樟、梓、椆并稱為四大名木,楠木更是被冠以其首,足見人們對楠木的喜愛和鐘愛程度。在中國的建筑歷史上,金絲楠木一直都是被認為最理想的、最珍貴的、最高級的建筑材料,在古代宮殿府邸、壇廟陵墓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根據(jù)史書記載楠木總共分為三種:一是香楠,外表是淡紫色,帶有淡淡的香味,紋理細致美觀;二是金絲楠(楨楠和紫楠的別名),由此得名是因為楠木中含有金絲,十分美麗也特別難得,是最好的楠木品種,更神奇的是,金絲楠木的紋理十分奇特,像天然的人物、山水等自然花紋;三是水楠,水楠較軟,多用來制作家具。在封建帝國時期龍椅都要選用優(yōu)質(zhì)的楠木來制作,楠木也是古代修建皇家宮殿、陵寢、園林等的特種材料,該樹種自清代起就稀有了。晚明謝在杭《五雜俎》提到:楠木生楚蜀者,深山窮谷不知年歲,百丈之干,半埋沙土,故截以為棺,謂之沙板。佳板解之中有紋理,堅如鐵石。試之者,以署月做盒,盛生肉經(jīng)數(shù)宿啟之,色不變也

在元代,楠木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宮廷家具的制作,成為皇家青睞的家具用材,元末,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就有關于楠木制作的寶座,屏風床和寢床的記載,書中還記載了中國歷史上最早,以及楠木為建材建造的宮殿,文德殿,楠木因其不宣不燥,經(jīng)久耐用的獨特屬性,成為皇家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木材,據(jù)元末,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載,后香閣,一間,東西140尺,身75尺,高如其身,閣上御榻二,柱廊中設小山平床,皆楠木為之,而視以金,寢殿楠木玉榻,東加紫檀玉榻,香閣楠木寢床,金簍褥,黑貂壁幛,文德殿,又曰楠木殿,皆楠木為之,三間。[3] 明代,在中國的建筑中,楠木一直被視為最理想,最珍貴,最高貴的建筑用材,大明永樂四年(1460年)詔建北京宮殿時就“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這在明史上有明確的記載。明代的宮城和城樓,寺廟,行宮等重要的建筑,其棟梁必用楠木,明史記載的楠木,明史卷三十,正德十年,宣慰彭世麒,限大木三十,次者二百,親督運京,賜赦寶諭。

北京故宮及現(xiàn)存上乘古建多為楠木構筑。如文淵閣、樂壽堂、太和殿、長陵等重要建筑都有楠木裝修及家具,并常與紫檀配合使用。如明十三陵中,建成于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的長陵棱恩殿,占地1956平方米,全殿由60根直徑1.17米、高14.30米的金絲楠木巨柱支承,黃瓦紅墻,垂檐廡殿頂,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筑大殿之一。

明代文獻里常常提到,楠木為做家具的良材。常被用來制作箱子、柜子和書架,也可用來裝飾柜門或制作文房用具。此外,楠木尤多“滿面葡萄”的結癭,其花紋細密瑰麗,精美異常。明式家具中用在顯著部位的癭木,多數(shù)為這類楠木癭子。《博物要覽》:“骰柏楠木出西蜀馬湖府,紋理縱橫不直,中有山水人物等花者價高,四川亦難得,又謂之股子柏楠,今俗云斗柏楠。

清代,清前期國力昌盛,統(tǒng)治者追求窮奢極欲的豪華生活,對于起居坐臥家具的制作也是極盡工巧,這一時期對于楠木的需求量也是一直保持高位,據(jù)清宮檔案記載,康熙年間楠木木桌長96cm,寬64cm 高32cm,桌子做成炕桌式樣,桌面鑲嵌銀板,牙板為直牙條,四條腿直下,足尖是內(nèi)翻馬蹄足。

清康熙時修建的承德避暑山莊的主殿——“澹泊敬誠”殿,也是一座著名的楠木大殿。還有清西陵道光帝的慕陵隆恩殿、配殿建筑木構架均為楠木,并以精巧的雕工技藝雕刻出1318條形態(tài)各異的蟠龍和游龍。慕陵殿宇的楠木雕刻已突破了其他清陵油飾彩繪作法,采用在原木上以蠟涂燙,壯美絕倫。

本文來自:四川巴蜀神木藝術品有限公司,網(wǎng)址:http://www.scbssm.cn/,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四川巴蜀神木藝術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