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點擊量:417
- 發布時間:2016-05-23
金絲楠木色淺,橙黃略灰,紋理淡雅文靜,不喧不燥,質地溫潤柔和,尤其經年久遠的金絲楠木散發出的陣陣幽香,更是沁人心脾。久居楠木裝修的居室雅齋中,與金絲楠家具為伴,聞著其幽香能起到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作用。因為按照中醫理論,芳香之物能醒脾化濕,開竅醒腦,升清化濁、靜心安神。中醫素有“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之說,人的生理健康離不開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腎氣充盈與否是先天因素,但是后天因素同樣不可忽視,而主管后天之本的脾主運化水液營養,若脾氣虛衰,運化水液的功能障礙,則會導致痰飲水濕內生,人體健康就會失衡而為疾病所擾。金絲楠木所發出的自然香氣恰恰就是一味醒脾化濕降濁的芳香之劑,可以調養生息、祛濕醒脾。所以在楠木房間里看書吟詩作畫,可謂山水有清音,書室伴楠香,是一件既愜意又養生的事情。
楠木除了用作家具之外,它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本身也可入藥。它可以單獨作為一味獨立的藥材使用,也可以與其他中藥配伍。在中國古代醫書中有不少關于楠木入藥的記載,這些記載大大豐富了楠木的使用范圍,使楠木從只是家具建筑原材料發展成為祛疾除患的養生保健良方,可以說是金絲楠里聞藥香。
北宋醫家唐慎微所著的《證類本草》中記載楠木用于治療霍亂:“楠木枝葉味苦溫,無毒,主霍亂,煎汁服之,木高大葉如桑,出南方山中。”霍亂是多發生于夏秋季節,認為主要是由于感受暑濕、寒濕穢濁之氣及飲食不潔所致。以楠木枝葉煎湯汁服用,可以治療霍亂。
北宋醫書《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卷十里,記載楠木入藥治療小兒胃病:“楠皮湯,治胃冷吐逆正氣,右以楠木皮煎湯汁服之。”
北宋官修方書《太平圣惠方》書卷第三十六對于楠木治療耳疾有著明確記載:“治耳亭耳出膿水久不絕方:楠木一分燒灰,花燕脂一分,右二件藥細研為散,每取少許,內于耳中。”該書所記“耳亭耳出膿水”的癥狀即今天醫學界所說的化膿性中耳炎。
明代著名醫書《普濟方》卷二百一至二百四十六除記載楠木可以用于治療霍亂外,還與其他藥配伍使用,治療腳氣:“樟木三斤,楠木二斤右件藥細銼和勻,每度用半斤,以水三斗,煎至二斗,去滓看冷暖,于避風處淋蘸。”古代中醫認為腳氣又稱腳弱,它是因外感濕邪風毒,或飲食厚味所傷,積濕生熱,流注腿腳而致病。樟木與楠木配伍使用,外用于腳氣病癥引發的水腫部位,效果極佳。
在漢代,人們就已經認識到了楠木的防腐特性。楠木不僅本身歷經千百年不腐爛,而且楠木器具對其中所藏之物也具有神奇的防腐保鮮功能。漢代上至皇帝下至王公貴族一律采用楠木作為壽材及殉葬器具。在名著《紅樓夢》里提到秦可卿的楠木棺材有“一千兩銀子只怕無處買”。清朝慈禧太后的棺樽也是用金絲楠木制成。楠木所獨具的防腐功能令人嘆為觀止。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貴族把楠木作為建筑良材并大量使用楠木打造的家具器用,除了欣賞它散發出的天地大美之氣,更是發現了它的養生保健功能。我們不應當忘記,楠木作為一劑祛疾除患的中藥材,像紫檀、黃花梨、樟木等可入藥的木材一樣,與其他中草藥配伍,祛除疾病,為保障我們祖先的健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來自:四川巴蜀神木藝術品有限公司,網址:http://www.scbssm.cn/,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四川巴蜀神木藝術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