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點擊量:515
- 發布時間:2015-09-08
除了在視覺、嗅覺和觸覺上給人們以直接的感受外,金絲楠還在很多方面向人們展現了它的優點。金絲楠木具有防蟲害的性能。古書上曾記載金絲楠“百蟲不侵”。民間自古也有“金絲楠木家具百米之內不生蜱蟲”的傳說。現代研究告訴我們,金絲楠木的確可以抗腐木菌、白蟻的侵蝕,應用金絲楠木所制造的家具能夠保障抵御蟲害,無論是用來保存衣物,還是保管書籍,都能夠確保不受蟲蛀的危害。除此之外,金絲楠木還能夠長期確保食品的新鮮度,也即具有一定的保鮮性能。此外,金絲楠木具有很好的防腐性能,雖被埋到地下很長時間,歷經歲月的侵蝕而不易變形卻可以保持不腐爛,聞名世界的三峽瞿塘峽的懸棺就是用金絲楠木打造而成。中國古代的醫書中也有不少關于楠木入藥的記載,古典醫學認為,金絲楠生于溫暖濕潤的氣候之下,富有不腐不蛀有幽香的特質,因此具有“散寒化濁、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治胃冷吐逆、耳出膿水等疾患。
此外,有學者認為,在古人的認知當中,“南”為極尊之位,是古人信眾一種至高無上的象征,它代表了權力、地位和身份。所以皇帝登基、議政一律都是面南背北。而金絲楠的“楠”字的組成是“木”和“南”,既然“南”為極尊之屬,木中之南的“楠”木自然便為極尊之木。我國傳統木構建筑以及內部裝修中,所用木材也就順理成章地以楠木為尊。金絲楠木也順理成章地與皇室貴胄之家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皇家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木材。
作為建材,金絲楠木在明清兩朝一直被皇室壟斷性地選擇為建筑材料。明代修建宮殿、陵寢基本純用楠木。明代的皇木采辦即為楠木。到了清代,楠木同樣是皇家建筑的首選用料。今天,我們看到在紫禁城內,金絲楠木除了陳設在紫禁城中軸線上的主要宮殿外,還遍布在紫禁城的東西六宮、內廷苑囿、禮神敬佛的佛堂等處。大量的楠木家具,被充盈到各個宮室中,成為宮殿內部的重要家具陳設。金絲楠木家具曾經在皇室日常生活中占據核心地位。僅被宮廷檔案所載錄的金絲楠木家具,數量就超過兩百件。“金絲楠木家具曾在宮廷廣泛使用,而且家具種類繁多,基本涵蓋了所有的家具類型。其中,案桌和書格這類實用家具的數量最多。”除了在日常生活的家具中經常應用楠木之外,皇室的箱子、柜子等也多應用楠木來加以制造。在所有的楠木材料中,金絲楠木由于其黃金一般的顏色,更是受到皇室的垂青,并且與紫檀木、紅木進行有效搭配,共同成為皇室家具的首要木料選擇。
據研究,“大慈真如寶殿和明長陵祾恩殿是我國現存規模較大、保護完好的明代金絲楠木大殿”。其中,坐落于北京北海公園的大慈真如寶殿可以說是當時金絲楠建筑的優秀代表。此大殿是清代乾隆初期在一座明代藏經殿的基礎上建成的,整體由二十余根高達十米、直徑半米的金絲楠木巨柱支撐,成為我國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個奇觀。
雖然封建帝王擁有絕對權力,并對金絲楠孜孜以求,不過限于當時交通不便,造成物流成本巨大,也讓很多無辜百姓為此喪命。據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統計:“計木一株,山本僅十余金。而拽運輒至七八百人,耽延輒至八九月,盤費輒至一二千兩。”而在采伐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人員傷亡,在楠木的主產地蜀地,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之說,可見采木之艱辛與勞民傷財。另有記載說,康熙初年,也曾派官員往南方諸省采辦過楠木,由于耗資過多,康熙深感此舉太奢,勞民傷財,無裨國事,遂改用東北黃松,很多大殿之木柱則以外包楠木拼接而成。
但封建帝王將相對于金絲楠的迷戀并未絲毫減弱,而是采用了另辟蹊徑的辦法。京城坊間代代傳說,當年乾隆看中了明陵的金絲楠木,于是以修葺明陵作掩護,“拆大改小”、“偷梁換柱”,拆下上好的料子給自己修建壽陵。資料上也確實有記載,乾隆修葺過明陵,而且運回了包括金絲楠木在內的大量明陵物料。在現代的考古中,考古學者也親眼看到清陵建筑材料中使用了明朝的木料、磚石。
多少年來,金絲楠以其特有的價值,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文化之無窮魅力。如今,封建帝王連同他們對于金絲楠的“壟斷”已經為歷史所湮沒,金絲楠木制成的工藝品、家具已經成為每一位民間喜愛者可觸可及的“平常事物”。金絲楠木越來越受到追捧,成為了收藏界的新貴。雖然目前圍繞金絲楠出現的是波濤洶涌的商業大潮,但誰都無法否認,金絲楠有著厚重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已經成為一個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因此,我們期待著更多的人從文化的角度對其進行更深層次的鑒賞和發掘。
本文來自:四川巴蜀神木藝術品有限公司,網址:http://www.scbssm.cn/,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四川巴蜀神木藝術品有限公司!